逛了一陣,周遙川看時間差不多,就找了家剛開門的博物館去逛,了解了解曆史,看看文物,順便蹭蹭空調。
等快到午飯時間,周遙川找了家燒烤店,随意點了些烤串。
不知怎麼,中午去吃烤串,似乎沒有晚上和夜宵時間有氛圍感。
最好是吹着夏天夜裡的風,吃着充滿炭火香氣的烤串,聽着身邊人聲嘈雜、叮當聲響。
淄博燒烤能火起來似乎是因為一群大學生——他們隔離結束之後,當地用一頓燒烤款待,并約定來年再聚,于是在今年,大學生們重返淄博,帶起了第一波熱度。
而後淄博開通了燒烤專線,方便遊客們前往各個燒烤站點打卡,又發放消費券,制作宣傳視頻,用各類誠心誠意的舉措招攬并留住了旅客。
後來的網紅探店發現淄博燒烤物美價廉,帶着稱探訪了多家店都沒有缺斤短兩,又帶起一陣熱潮。
周遙川想着,中午随便吃點,晚上再去夜市享用一頓最“傳統”認知的燒烤。
店鋪裡比夜市的環境看着更“規矩”,亮堂的鋪子,服務員穿着統一幹淨,将菜品端上。哪怕午市時湧進來一個旅遊團的遊客,也能招待得井井有條。
熏得發黑的小烤爐上架着排串兒,配有巴掌大的卷餅、小蔥、蘸料。
鄰桌的導遊和大家講解着怎麼吃,并表示,餅蘸不蘸醬純屬個人習慣,哪個要說本地人不給餅蘸醬,他這個老淄博人不服!但小蔥蘸醬那是必不可少,也是精髓之一。
“一線天”的法子選哪種都行,無論是蘸串上,還是把餅折兩折後蘸一下,都不影響實實在在的美味。
周遙川打量着鄰桌的操作,便将手裡成把的肉串捏在塗抹了辣醬與蘸料的餅中,就着兩棵小蔥,用力一拔,将簽子放在旁邊。
再稍稍整饬一下餅的外緣,送入口中,大嚼特嚼。
柔軟的餅無需烤得焦脆,肥美多汁鹹香可口的肉粒爆出燙口油脂,被小餅盡數吸收,免得流淌下去髒了手,更将麥香與肉香完美融合。
醬料提供了辛香風味,小蔥則提供了清爽的口感與味道,新鮮的脆生的,就像能清洗掉味蕾上附着的油脂似的,再覆上一層嶄新的複合香氣,一遍遍刺激着味覺。
周遙川吃了些許便飽了,坐在旁邊預定好今晚的住處,背上大包,先去辦理個存包,隻把貴重物品放在身上。
當然了,GoPro也要帶上。
還别說,發完拍攝的放飛白鶴小視頻後,立刻就有人追問設備是什麼,并且想獲取這段空鏡的使用授權。
周遙川自然會放開授權,順便簡短說明了,這是暗潮老師給的小禮物。
“聽說暗潮老師是工作室的金主爸爸,看來傳言是真的!老公我來辣!”
——這樣的評論剛發出不久,就被暗潮高冷地回複了一句“醜拒”。
周遙川小聲嘀咕着“對粉絲友善點”,卻沒有給他發消息。畢竟暗潮是這樣的性格,自己沒理由硬去改變别人。就算這樣,照樣有大把的粉絲喜歡暗潮的脾氣。
越來勁,越能引起興趣的那種。
.
周遙川去海岱樓的書店坐了一下午,傍晚找了個夜市,準備再好好體驗體驗“人味兒”。
“人間煙火氣,最撫凡人心”的标語條幅懸挂在夜市的小廣場上,被煙火熏燎得有些模糊。
正值夏夜,蟬鳴不絕。
最宜邀三五友人,提半打啤酒配上二斤肉串,倒一杯菊花茶水,嗑一堆兒五香花生,聊着閑天,等那熱火朝天中的烤爐上桌。
又是盛夏的好時候,趕上蝦子上市,老饕們左手提蝦一嗦,右手舉串一帶,這般水産與牛羊的鮮味組合風味,不見得比小餅蘸醬撸串差。
舉杯相碰,一聲叮當脆響,氣泡與冰涼的瓊漿便争相湧入熱辣的口中,别提多清爽了。
周遙川尋了處角落,也要了份麻辣小龍蝦,就着小燒烤一起吃。紅豔豔的火苗兒蹿升,燎過鮮羊肉、蒜瓣肉、五花肉、脆骨,将肉連着剝好的蝦尾一股腦卷進餅裡,滿足!
空氣中是熱騰騰、香噴噴的,洋溢着蔥、蒜、孜然、豆醬辣醬的氣息,有意無意地湧入鼻腔。炭火的味道與食物的香氣向來很搭。
别人喝綠瓶的啤酒,叮咣不休,周遙川獨自喝着一聽可樂,眯着眼睛望向人氣鼎盛的店鋪。
這樣的場景偶爾會讓他想起小時候,和父母出遊也好,和同學小聚也好,而再次回到北京之後,卻很少能吃到燒烤。
大學時有在簋街和同學聚餐,聚完也就散了。
人少時吃燒烤,總歸是顯得冷清。
但對自己來說,或許兩個人也稍微多了些。
周遙川用空空的易拉罐敲了兩下桌面,确認好賬單結了賬,站起身,回望向熙熙攘攘的人群,目光停頓幾秒鐘,舉起手機拍張照片,似是忽然下定決心,轉身離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