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過以程娘子方才的反應來看,巷子裡的街坊鄰裡恐怕對她僅有怯弱沉默、畏懼與人交談的刻闆印象,其餘都不熟稔,否則姚如意更難以自圓其說了。
“沈記的炙鴨真香,隔這般遠都能聞得見。”程娘子見她回望着沈記老店的方向,以為她饞了,便閑話道:“你阿爺往日也最愛她家湯餅和炙鴨了,有段時日一日三頓倒有五頓要在沈記吃的,生生吃胖十來斤。不過也多虧有這十多斤肥膘支撐,你阿爺剛中風那會子,我們鄰裡也都去瞧過他,哎呦,那時他昏迷在場,隻能拿筷子硬撬開牙關喝點米湯,一病下來熬得又瘦又幹。趙太丞家的郎中也說若換作瘦子,早熬死了。你阿爺能撿回命,還真多虧了沈記的鴨呢!”
姚如意聽得入神。
她其實……并不打算和同為異世來客的沈娘子“相認”。
許是曾像物件般在親戚家輾轉,她最怕給人添麻煩。如今雖穿到了書裡,也算新生,但她沒什麼大志向,隻想活着。
能吃能喝,能健康地活着,她就謝天謝地了。
另外,貿貿然尋上門也有些冒昧,萬一人家并不願意與人分享此生最深的秘密呢?或許…不打擾才是最大的溫柔。
兩人說着轉而折向小貨行街,這兒是整個汴京城的“批發市場”,百工彙萃。竹器鋪裡笸籮成山,鐵匠鋪中火星迸濺,陶器木料擺滿門前空地,珠翠行前還有好些小娘子擠着挑從南邊運來的時新珠花,姚如意竭力忍着好奇才沒有東張西望。
“如意,你不是要買陶器?前頭便是,先去挑你所需的器皿吧。”程娘子很貼心,先帶姚如意尋了個陶器鋪子。姚如意逛了兩圈,揀了個兩個大大的青釉闊口深肚甕,燒得釉色清亮,帶蓋,兩邊有提手,還畫了花鳥畫片,一隻四十文。
程娘子熱心替她殺了價,最後三十文一隻還送倆長柄大勺子。
再往前走,姚如意看到了一個熟悉的名字:那鋪子挑出的招子上寫着“梅三娘茶葉”,她立刻住了腳,探頭一瞧,果然見櫃上擺着新焙紅茶,她記得書裡提過女主找開茶攤的梅三娘合夥發酵了紅茶,這會子果然已經制出來了。
她來這世上真是沾了女主的光了。
感恩地踩在前人踏出的道路上,姚如意喜滋滋地進去找夥計稱了兩斤最便宜的“高末”,雖然後世的高末通常是指香片的碎末,但其實不拘什麼品類,隻要是茶,篩茶過程中都會産生不少碎末。
宋人甚至會特意将茶葉研磨成“末茶”,制成細末的茶磚,用于點茶或鬥茶,當然這是選取頂好的茶葉來制作的,而非姚如意買的這種廉價碎渣子。
但姚如意并不挑,買紅茶碎,是為了鹵五香茶葉蛋。
茶葉蛋不是稀罕東西,此時也有類似的做法。但是姚如意的配方是外婆的獨門方子,做法與旁人大不一樣。以前,她們家小賣部裡的茶葉蛋每天早上都能賣精光。每個學生早讀前來買早餐幾乎都會搭買一個,特香。
茶葉蛋這樣的食物就很适合學生帶進學校裡吃,又入味又香,往懷裡一藏還不容易被發現。
包好茶,便是她陪程娘子拐到小貨行街後頭的小菜市買菜,程娘子對這附近所有的鋪子都胸有成竹,哪家好哪家貴哪家店夫妻愛打架她全都知曉。
姚如意經她介紹,也推着車,在一家靠譜的菜戶攤位前挑了兩根圓白茄子和一把豆角,又多籴了半斛粳米。
兩人接着轉去雜貨鋪,程娘子專門領着她到一家小門臉、不起眼的雜貨鋪子裡采買,果然比那些大鋪子實惠不少。她買了不少香葉桂皮八角之類的香料,另沽了兩壇麥酒、兩斤冰糖、兩斤醬油、十張炊餅并兩刀油紙。
因買的多,程娘子又主動讓店主抹零頭,還給她送了一罐酸菜。那店主是個好脾氣、臉上總帶笑的胖婦人,也不糾纏,樂呵呵便答應了。
出了雜貨鋪,姚如意真感激程娘子,出來時便微微一福身,誠懇地道謝:“嫂嫂,這趟多虧你了。”
程娘子見她小臉青白猶帶病氣,瘦得臉頰肉都貼着骨頭,平日裡那樣怕事寡言的女孩兒,如今卻不得不扛起頂門立戶的重擔,心中便不禁歎息,更是憐惜:“這值得什麼?往後再有需要相幫的,你莫要臉皮薄,盡管開口。”
姚如意笑起來,頰邊現出兩個酒窩。
程娘子心下更是一軟,便又溫柔勸解道:“你看,你這鵝蛋臉杏仁眼,本是多讨喜的樣子啊!日後可别總低着頭了,就這樣大大方方的多好呀?以後隻管擡頭挺胸的,不必理會那些閑言碎語,你聽嫂子的,日子長了,那些事總會過去,大夥兒都會喜愛你的。”
“我都聽嫂嫂的。”姚如意雖還是輕聲細氣,卻趁機表明态度。
程娘子笑着挽住她的手:“買齊了吧?走,喝茶湯歇歇再家去。邊上有家茶攤子,那瘸老漢煎茶湯的手藝一絕。”
姚如意也渴了,便點點頭。
程娘子說的那茶攤果然很近,兩人走了幾步便在一家有固定草棚的攤位停下。那攤位是茅草頂,用麻繩石塊壓着棚頂,防止被風吹散,棚頂斜插一杆“茶”字粗布招子。
走到這茶攤前,程娘子就先掏出錢來,笑道:“你想喝什麼樣的?‘鹽豉湯’能舒胃潤腸,對腸胃好;‘紫蘇湯’能止咳平喘,對嗓子好;這家的杏仁湯、棗湯也不錯。”
“不不不,合該我付賬,嫂嫂幫襯我良多,怎好還讓你破費?”姚如意連忙擋下她的手。
“哪兒的話,你病剛好,我請吃一杯茶為你慶賀,不過兩文錢的事兒,何曾談得上破費?”程娘子堅持不肯,執意先付了茶錢。這茶湯鋪子有十餘種茶湯,不論口味都是一樣價錢,滿滿一陶甕二十文,一兩盞兩文,二兩盞三文,程娘子生怕她要付錢,連挑茶都沒來得及,一邊擋住她的胳膊,一邊趕忙先買下兩份“一兩盞”。
姚如意也隻好作罷,道:“下回一定讓我請客。”
程娘子輕輕拍了拍她的手臂,笑道:“好了,你快别纏了,街坊鄰裡的,還怕日後沒你做東道的機會?這般客套做甚麼。你快來瞧瞧,中意哪道茶湯?我最偏愛棗湯,澆一勺蜜,甜津津的。”
程娘子雖已人到中年,模樣也不是那等一眼叫人驚歎的美人,卻很耐看,眉目清淡柔美之下,又有個極高挺英氣的鼻梁,令她一點兒也不顯得柔弱,待人接物自有她一派熨帖。
姚如意與她不過相處半日,心下已生出幾分親近。
聽得程娘子的話,姚如意想了想,她身上用來買東西的錢還是姚爺爺辛苦攢的家底,這點積蓄更是自己和爺爺往後的生活費,私自拿來請客的确不妥當,日後她努力掙了錢,再好好請程娘子出來逛街喝茶就是了。
于是便也仔細挑選起茶湯來,看了圈,選了個杏仁湯。
有一年,她和外婆千裡迢迢去首都治病時,同病房住了個河南大叔,他病得比她還重,可人特别樂觀,手還巧,竟是個很會織毛線的男人。
他總是笑着“妮兒妮兒”地叫她,因她生病時年紀小,剛辍學被剃了光頭,正哭鼻子呢,他就給她織了頂綴絨球的毛線帽子,邊緣還用白毛線織了圈雪花圖案,很漂亮。
那大叔就經常和她說起河南的美食,這也好吃那也好吃,最常提起的便是開封特産杏仁茶。說是用龍鳳銅制的大壺,裝上沸水滾滾沖成的。茶底的杏仁也必須用南陽的甜杏仁,前一晚拿井水泡軟,再在石磨上細細磨成漿。末了,濾去渣子,那倒出來的汁子一定是潤潤的白色,再用糯米粉一起熬煮成糊糊,往裡加上花生、紅棗、芝麻、腰果、核桃、葡萄幹等滿滿的小料,就成了。吃起來,連紅棗片都是脆脆的,夏天加冰吃,冬天熱着吃,甜而不膩,那叫個香。
聽得姚如意直咽口水。也不知此間的杏仁湯與後世開封的杏仁茶可相似?
姚如意踮起腳來。
前世她個子不高、骨架小,原身也是。今早梳洗時她就發現了,她和書裡的“姚如意”生得很像,隻不過後來她太瘦了,臉色也不好,很不如原主好看。
這瘸腿攤主的小攤架在兩層台階上,姚如意得兩手扒在木闆邊緣,伸長脖子,才能看到那攤主是如何烹制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