殿試結束第三日,新科進士按例入朝谒見。
林潇穿着新制的進士服,跟随儀仗隊伍走向太和殿。晨光微熹,殿前廣場已聚集了數百名官員。林潇垂眸而行,舉止端方,表情從容,隻有微微顫動的指尖透露出内心的緊張——這是她第一次正式踏入朝堂。
"探花郎,請随我來。"禮部侍郎引領林潇站到第三排位置,站在狀元蘇臨淵和榜眼顧景輝之後。
顧景輝回頭,向林潇投來一個傲慢的眼神,低聲道:"探花就是探花,終究差了一籌。"
林潇淡然一笑,不予理會。她目光掃過兩側朝臣,默默分辨着各方陣營。左側站着太後倚重的老臣,為首的正是禮部尚書周明遠和蘇丞相;右側則是皇帝的心腹;更遠處還有一小群衣着華貴的官員,氣勢不凡。
蘇臨淵悄聲提醒:"左側周明遠一派仰仗太後,右側是皇帝親信,遠處那群是定王黨羽。"
林潇微微颔首,心中了然。
"陛下駕到!"
群臣跪拜,蕭煊緩步走上龍椅,目光掃過新科進士,不動聲色地在林潇臉上停留片刻。
"今日朕特召新科進士入朝,欲聞天下事。"蕭煊聲音沉穩,"朕問你們,當今朝政,最需改革者為何?"
大殿一時寂靜。多數進士低頭不語,唯恐觸怒權貴。
顧景輝第一個出列:"臣以為,當務之急乃文教之興。聖賢之道傳承千年,今人不應妄圖改變,而應恢複舊制,使我大衍文脈昌盛。"
周明遠滿意地點頭。太後派官員紛紛贊許。
蕭煊面無表情:"顧愛卿所言甚是。還有何人願發一言?"
蘇臨淵出列道:"臣認為吏治為要。若能選賢任能,清除蠹蟲,則文教自興,民生自強。"
這番言辭已頗為犀利,引得太後派官員側目。
蕭煊看向沉默的林潇:"林愛卿有何見解?"
林潇微微躬身,緩聲道:"臣愚鈍,不敢妄議朝政。隻是讀書時曾見古訓:明鏡所以照形,古事所以知今。為政之道,或在于此。"
看似平和無奇,實則暗合昨日殿試答題,指出吏治不明、官場蒙蔽的現狀。
蕭煊眼中閃過贊許:"林愛卿深明大義。"他轉向衆臣,"朕以為,國之根本在民生。官吏若不清廉,民生何以為繼?近日朕将派錦衣衛巡查各地,整頓吏治。"
站在一旁的錦衣衛百戶趙廣目光一凝,掃視大殿。不少官員神色慌張。
周明遠出列道:"陛下,吏治固然重要,然天下之勢,文教為先。這些新進士初入朝堂,難識大局,陛下不可輕信。"
蕭煊冷笑:"周愛卿為官四十載,自然識大局。隻是朕欲知民間疾苦,或許應當多聽聽尚未被世俗染指的新聲。"
殿中氣氛驟然緊張。
"好了。"蕭煊站起身,"新科進士留下,其餘大臣退朝。"
待朝臣散去,殿内隻剩二十餘名進士和幾位核心大臣。蕭煊走下台階,面容親切。
"諸位不必拘禮。"蕭煊輕聲道,"朕知諸位才學。朕将親自為你們擇位,望你們不負朕望。"
他走到蘇臨淵和林潇面前,低語道:"你二人學識過人,朕甚是欣賞。林愛卿若有何見聞,可直接入宮向朕禀報。"
林潇心領神會,這是皇帝要她做雙面間諜。她恭敬應下,心中卻暗藏憂慮。
顧景輝站在一旁,眼中閃過妒火。他見皇帝獨與二人耳語,更是怒氣難抑。
散朝後,顧景輝刻意靠近趙廣,低聲恭維:"趙大人英武不凡,草民仰慕已久。聽聞趙大人精通武藝,不知可否指點在下一二?"
趙廣冷冷掃他一眼:"本官公務繁忙,無暇指點。顧榜眼若有閑情逸緻,不如多讀兵書,免得誤國。"說罷大步離去,留下顧景輝尴尬立于原地。
不遠處,林潇與蘇臨淵交換了一個意味深長的眼神。蘇臨淵低聲道:"顧景輝心胸狹窄,又攀附權貴,日後必是大敵。林兄當小心提防。"
林潇點頭:"明白。隻是如今皇帝已将我們卷入朝堂争鬥,怕是身不由己了。"