青峰山的匪患被成功剿滅之後,周薇薇和顧石頭這兩位在其中出力最大的人,理所當然地受到了嘉獎。
周薇薇獲得了50兩銀子的獎勵,而顧石頭,知縣大人得知他一心向學,便熱心地給他推薦了縣城裡聲名遠揚的鳳鳴書院。
這件事并未刻意隐瞞,很快,十裡八鄉的人都知曉了這一消息。一時間,大家對這兩個年輕人滿是稱贊與羨慕。
後來,周薇薇提出要修繕家裡的房子,這在衆人看來,并無絲毫奇怪之處。
恰逢夏季,沈氏特意挑選了一個适宜開工動土的黃道吉日。
消息一傳出,村子裡許多漢子紛紛趕來,主動要求免費幫忙。
他們心裡都清楚,是周薇薇幫助他們改良了麥子,使得他們不用像隔壁幾個村子那般,整日憂心糧食減産,為明年青黃不接時餓肚子而發愁。這份恩情,他們都記在心裡,想着借這個機會好好報答。
翻修房子,對于周薇薇家來說,無疑是一件大事。她考慮到家中有衆多孩子居住,便精心規劃,特意增建了十餘間寬敞的大房子。
一晃二十多天過去了,在村子裡好幾十個漢子齊心協力的幫助下,周薇薇家的新房終于順利完工。
房屋主體由堅實的磚砌成,大梁以及各種立柱都是周薇薇特意去買的最結實的木材。
走進屋内,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寬敞明亮的空間。地面鋪設着厚實的木闆,走在上面,踏實又安靜,不會發出絲毫嘈雜聲響。
窗戶寬大而敞亮,讓充足的陽光毫無保留地灑進屋内的每一個角落。特制的窗棂雕刻着花紋,更是增添了幾分雅緻。
房間内擺放着嶄新的木床,床上鋪着嶄新的被褥,讓人一看就心生向往。牆邊還放置着配套的衣櫃,空間充裕,足以容納孩子們的衣物。
看着這一間間嶄新的磚瓦房整齊排列,沈氏激動得眼眶泛紅,她的雙手微微顫抖,輕輕撫摸着新房的牆壁,心中滿是感慨與欣慰。
周薇薇同樣滿心自豪,她緊緊抱着弟弟周佑安,臉上洋溢着燦爛的笑容。
周佑安也被姐姐的情緒所感染,咯咯地笑着,清脆的笑聲在院子裡回蕩。
另一頭,顧石頭踏入了鳳鳴書院的大門。
書院裡課業繁重,需要全身心投入苦讀,因此每旬才會有一次放假的機會。
如此一來,他自然無暇再兼顧燒烤攤的生意,經過深思熟慮,他做主放棄了燒烤攤的收益。
周薇薇對此毫無異議,畢竟如今他們通過剿匪獲得了大筆銀子,生活條件都已今非昔比,燒烤攤那微薄的收入,确實已無法入他們的眼。
就像周薇薇,手中有了充裕的錢财,生活也随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。家中的活計,不用家裡人受累,多數時候她都選擇雇人完成。
此時的她,既有田産,又擁有寬敞舒适的大房子,可謂有錢有閑,已然達成了古代地主婆夢寐以求的終極生活目标。
不過,平靜的日子并未持續太久,一件突如其來的事情,如同一記重錘,将周薇薇的心情瞬間砸入谷底。
起因是沈氏見顧石頭長時間在鳳鳴書院苦讀,身形愈發消瘦,心疼不已,便精心烹制了許多美味佳肴,滿心慈愛地讓周薇薇給顧石頭送去,好讓他補補身體。
這一天,晴空萬裡,日光灑在大地上,周薇薇拎着沉甸甸的食盒,穩穩地坐在牛車上,輕輕揮動手中的缰繩,牛車便 “嘎吱嘎吱” 慢悠悠地朝着鳳鳴書院的方向前行。
一路上,微風輕拂,路邊的野花野草随風搖曳,似在歡快地舞蹈,經過一段不算短的路程,周薇薇終于抵達了鳳鳴書院。
這座書院坐落于縣城東郊,四周青山綠水環繞,環境清幽宜人,仿若一處世外桃源,正适合潛心向學。
書院規模雖然宏大,但卻有些殘敗,原因無外乎就是前些年的戰亂導緻的。
高大厚實的圍牆變成了殘垣斷壁,書院的大門似乎新刷了一層紅漆,與陳舊的銅質門環嚴重不相配。
倒是書院大門上方,那書寫着 “鳳鳴書院” 四個蒼勁大字的匾額,彰顯着書院的深厚底蘊。
周薇薇來到門前,擡手輕輕叩響了門環。
不一會兒,門 “吱呀” 一聲緩緩打開,一個身着灰色長袍的門子探出頭來。
周薇薇趕忙上前,禮貌地說道,“勞駕,我想找這裡的學生顧石頭。”
門子聞言,思索片刻後搖了搖頭,疑惑的回道,“這裡沒有叫顧石頭的學生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