紀家三兄弟上學頭一日,就鬧了大笑話。
先是遲到,然後是連私塾大比都不知道。
還以為他們多厲害呢。
其中最為年長的紀霆,因為水平太差,直接被分到童蒙堂。
童蒙堂,那什麼地方?
學生啟蒙才去的。
他們宜孟縣讀書風氣盛,一般來說,五歲啟蒙,十歲開始讀四書都不算稀奇。
就算現在的博學館童蒙堂内,學生也是五歲到十歲之間。
十一歲左右的,基本已經掌握蒙學知識,可以去四書堂了。
十三歲的紀霆過去,引來小孩子們的一陣側目。
看着二十多個小孩子,紀霆腳步頓了頓,臉上刷一下紅了。
留級歸留級。
也沒說直接進幼兒園,跟幼兒園小朋友同班啊。
打個比方講,童蒙堂像是幼兒園跟小學合體。
而四書堂算是初中生。
一個初中生,直接去讀幼兒園。
再厚臉皮的學生都扛不住啊。
何況是紀霆這種從小到大的學霸。
他什麼時候受過這委屈。
倘若在上輩子,他爸媽不可置信,再帶點鄙夷的目光,肯定已經看過來了。
想到這,紀霆臉上的紅色褪了些,眼神暗了暗。
即使換了一個世界,他依舊覺得爸媽的目光如影随形。
若他們知道自己從初中退到幼兒園,大概率會選擇再要一個孩子,不會再管他吧。
雖然之前也沒管過。
等紀霆坐到最後一排,再看着走進來的夫子,面色已經恢複正常。
學吧。
不學能怎麼啊。
他真的丢不起這種人。
紀霆翻了翻書箱。
可翻來翻去,也沒找到今日要學的《龍文鞭影》。
龍文鞭影,原名《蒙養故事》,全文都是四言,并且押韻,是古代小朋友必讀書。
書箱裡四書倒是齊全的。
幫他收拾書箱的母親,估計也沒想到,他沒靠上四書堂?
想到這,紀霆稍稍歎口氣,幹脆鋪開紙張,夫子念一句他寫一句。
以前的他怎麼回事,這也不會背嗎?
可童蒙堂夫子也不是從頭開始教的。
隻聽夫子道:“子尼名士,少逸神童。”
這什麼意思?
紀霆勉強理解,子尼是名士,少逸為神童。
可其他意思呢。
紀霆可不信,這隻是單純的字面意思。
正撓頭呢,旁邊有個八歲的小孩湊過來,把他的書塞給新來的同窗。
紀霆哪能要啊,趕緊擺手。
小孩哥一仰頭,不屑道:“我全都會背!”
說着,跟夫子講課的節奏一樣,搖頭晃腦,背得滾瓜爛熟!
紀霆默默把課本拿過來。
隻見上面确實有那句話的詳細注解。
子尼名士,少逸神童。
看着隻有八個字。
但解釋下來,卻是長篇大論。
先看前四個字。
大意是,晉人王澄,西晉的一位出身世家的官員,路過陳留郡,也就是現在的開封時,問當地官員,此郡的名士都有誰。
這可不是随便問的。
西晉延續曹魏時期的九品中正制,選官制度核心标準有三個方面,世家,道德,才能。
上司,尤其是出身大家的上司問你,誰是名士,跟提拔你沒什麼兩樣。
當地的官吏則回答:“有江應元,蔡子尼。”
江應元為南安太守之子,官吏說他并不奇怪。
王澄甚至問:“陳留有那麼多官居高位,為什麼隻提這兩人?”
官吏答:“自古君侯都是考察人品,并不看地位高低啊。”
那王澄笑笑,并未再說。
這就是那四個字的背景知識。
如果細細将來,還能再延伸當時的九品中正制,以及王澄,還有江應元的文集等等。
不過這裡都是幼兒園跟小學生,不用說得那麼詳細。
所以這長長的注解前面,還有兩個字,“淺釋”。
這就不用多說了吧。
至于後面的少逸神童,大意就是說這個神童對出了名士的對子,驚為天人,聲名大振。
之後皇上賜他進士及第,有了官做。
紀霆現在倒是看得津津有味。
沒有注解,誰看得懂這麼抽象的話啊?!
而這樣抽象的話,還有一整本。
蒙學夫子路過的時候,見紀霆翻書極快,好在沒弄出什麼動靜,沒有打擾到其他學生。
紀霆的試卷他也看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