恋上你看书网

繁體版 簡體版
恋上你看书网 > 和熹 > 第62章 刻漏

第62章 刻漏

章節錯誤,點此舉報(免註冊),舉報後維護人員會在兩分鐘內校正章節內容,請耐心等待,並刷新頁面。

章德殿前内,暮色沉沉如墨。銅漏輕滴,聲息忽疾忽緩,仿佛天道節律被人為牽扯,生出細微扭曲。

黃玉鑲嵌的幾案之上,三道急奏并列攤開,紙頁邊角還殘着風塵與雪霜的痕迹。一份自南陽,一份自敦煌,另一份則是洛陽欽天監今晨之報。劉肇負手立于禦案前,鳳目微斂,面色如沉冰覆雪。

他垂眸審閱,指節輕叩案面,每一下都似鈞鼓輕響。南陽郡報稱:“今日午時,日影偏東。”敦煌飛騎急遞稱:“暮鼓初鳴,天光猶未盡。”而洛陽欽天監所呈晷儀記錄,則與宮中銅壺漏刻整整相差一盞茶時辰。

“九日增減一刻,天律錯亂?”他忽然冷冷一笑,手中竹簡猛然拍案,紙帛震起一縷灰塵,“霍融,這就是你們太史監奉為圭臬的‘至正算法’?”

禦案前,太史令霍融早已伏跪在地,額上冷汗涔涔,如雨浸衣。他聲音顫抖,聲音顫抖:“啟奏陛下,此法乃自漢武大帝天漢年間沿用至今,代代修正未敢妄改……臣、臣實不敢擅為更張……”

“孝武皇帝……”劉肇語氣森冷,“那是二百年前的法度。如今漏刻不準,日晷有誤,南北不一,你叫朕如何定朝會時辰,如何祭天設卦?!”

殿中鴉雀無聲,唯有銅漏水滴清響,似嘲非諷,滴滴敲心。

正在此時,屏風後簾影微動,一道娉婷人影步履輕盈而出,鄧綏身着月白朝裳,外罩銀繡暗紋麒麟袍,雲鬓高绾,容色清潤而神情肅穆,手中捧着一卷開卷未盡的《周髀算經》。

她步至禦案旁,纖指翻開書頁,輕輕點落在某一處朱批旁,語音不高,卻分外清晰:

“《周髀》有言:‘日行有盈縮,晝夜有短長’,此乃天道自然。陛下既問‘錯漏’,妾以為,不在太史,而在規制之守舊。”

劉肇眉頭一動,望向她手中書卷。那一頁,正批着幾行鄧綏親書,筆力遒勁如玉,批注中寫道:

“夫天地之大,不可一法測之。九日為律,乃以中原為心,非天下通準。”

鄧綏緩緩阖卷,繼續道:“南陽、敦煌、洛陽三地分處東南西北,地形緯度不同,光影失準本屬常事。而今朝制仍守舊曆,不采新法,若非臣妾早年曾得東觀遺本、讀蔡邕所藏先秦殘卷,隻怕也要被這三地天時擾亂。”

劉肇凝視着她,神色漸緩。

殿中臣子俱默,霍融則已匍匐如土,不敢擡首。殿外天光欲暮,疏星初現,銅壺内水珠一滴一滴落下,在寂靜中宛如滴血。

鄧綏徐徐上前,将手中書卷遞到劉肇面前:“臣妾懇請陛下召欽天監、太史局、東觀學者共議,修新曆、改舊制,分南北而立時辰表,以應萬國之天差。若仍守孝武之制,恐有一日祭天失辰、春耕誤候,誤的不隻是朝會,而是社稷生民。”

她說罷,垂手而立,身形如雕玉之像,卻目光炯然,直視龍顔。

劉肇半晌未語,終将案前三份奏章緩緩合攏,低聲道:“皇後所言,句句入理。”

他一掌拍案,起身揚聲道:“傳旨!三日後,召欽天監、太史、太常、東觀博士,于德陽殿共議改曆之制。皇後監議,朕親臨。”

殿中衆臣轟然拜伏,唯鄧綏身影靜立,仿佛風拂蒼穹下的一株青松,挺拔不折。

德陽殿上,雕梁畫棟映着天光,銅爐中瑞煙袅袅,一線香燃盡,恰落末灰。

霍融身披朝服,雙手捧出一具新制的漏箭與星圖,步履沉穩地走至殿中正位,伏跪奏道:“臣奉旨推修曆律,今依地衡星紀之法,定出新準。請陛下禦覽。”

說罷,他緩緩展開一幅五尺星圖,星象繁缛、經緯密布。圖卷中心,一柄鑄金尺箭赫然在目,箭身上錾有節氣、陰陽、晝夜分衡的密密刻度。

“此箭名‘步晷定刻尺’,以太陽去極度每逾二度四分,則調漏刻一刻。”霍融語聲恭敬,卻難掩其中一絲緊張,“即日起可校南北之差、調四時之律,臣特請準新制,行于天下。”

劉肇自龍榻起身,長身玉立于禦案之前。他目光森冷如電,忽然探手奪過那柄箭尺,目光掠過上面繁密刻文,最終停駐在“夏至”刻度處。

“朕不欲僅調刻。”他的聲音如金石墜地,擲地有聲,“朕要天下萬縣千郡,漏刻、晷影、鼓鐘之節,皆與洛陽宮鐘同步。”

話音落地,他竟親自執匕,在“夏至”刻度處狠狠刻下一道深痕,筆直斜斷,金光乍起,星圖失衡,殿中群臣齊齊震顫。

衆人未及回神,一道清朗女音已從階下響起,“霍大人之法已近完備,然尚有一證。”鄧綏步履從禦座之側款款而出,衣袍曳地,袖擺如流雲翻卷。

她指向箭尺:“臣妾記得,永元五年,安息所進磁勺,可感地磁,亦可應天星。今可再用以驗此律,觀其所指,是否與曆法相合。”

鄭衆聞聲即去,片刻便取來紫檀匣中所藏的安息磁勺,匣蓋開啟間,金光晃動,氣息清冷。

鄧綏将磁勺輕輕擱置于箭尺之上。衆人屏息。

那勺無風自轉,終于穩穩停駐,勺柄所指,正是“冬至”一刻,與霍融所推星圖分毫不差。

殿中鴉雀無聲,連漏刻滴水聲也仿佛随之停頓。

劉肇唇角輕勾,投來深意一瞥:“看來......天心歸正,非妄言也。”

這一刻,不隻是星晷和政令被重新校正,更似有無形的律令自德陽殿中傳出,貫通天象與人間。

幾日之後,天子敕令:以德陽殿為核心,召各郡上計吏、太守、工官入南宮受訓,推行新曆。

南宮講壇之上,紅幔高張,金鸾殿簾影搖曳。

鄧綏一襲朝服,執簡而立。她親自将四十八支鎏金漏箭一一賜予諸吏,朗聲道:“此箭依新律所造,對應廿四節氣,合晝夜之變,一歲用盡,乃天人之契。”

箭身上鑄有大漢紋章,節氣名刻以雙文,一體金書,一體隸篆,熠熠生輝。

她忽然扣住其中一支,微微一頓:“琅琊郡守——”

『加入書簽,方便閱讀』
熱門推薦